來源:互聯網 閱讀:-
林添福,1960年于生臺灣新北市,臺灣著名攝影家、策展人。1987年做為臺灣大地理雜志專任攝影進入大陸拍攝專題,現為手機攝影一日一圖總編輯,30年來一直以大陸的少數民族地區(qū)為拍攝主題,是最了解大陸的臺灣攝影人;代表作品主要有"獨龍族的冬天"、"馬幫"、"半個世紀的愛"、"彝族阿哲祭龍"等。最為人所知的,莫過于他耗費二十五年時間和精力拍攝的"半個世紀的愛",從中國各民族中尋找超過五十年的夫妻,記載他們的故事,從構想到執(zhí)行,一路走來,艱辛想見非同一般。
翁丁佤寨,有“最后的原始部落”之稱。來到翁丁佤寨的人,還沒進寨子,便會被遍布村口道路兩旁、寨門口及圍繞全寨的牛頭樁所深深吸引,尤其是第一次,那種神秘驚悚的感受,讓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拿出相機或手機,都想把它用影像記錄下來。
牛頭樁是翁丁佤寨的圖騰象征,但是,要拍好牛頭樁的影像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手到擒來的。要想把牛頭魂表現的活靈活現,不僅要有一定敏銳的觀察力,還要動動心思和腦筋才能完成,尤其是手機的拍攝難度更高。
這是翁丁村口廣場的標志性牛頭樁,佤族傳統(tǒng)民俗“摸你黑”與“拉木鼓”活動都以此為中心。
牛頭樁分兩類,一種是單個的牛頭,再就是兩個以上的牛頭白骨的組合。單個的牛頭,比較講究牛頭的型體與造型,背景的處理也極為重要。由于牛頭樁的牛頭只有骨頭,要拍攝出有牛頭魂的感覺,除了牛頭本身的形象,還有所處的地理位置,需要自然地融入周邊的環(huán)境當中。手機拍攝除了取景與構的表現形式極為重要之外,光線的控制與表現也很關鍵。
季節(jié)對于拍攝也很重要,由于環(huán)境的水氣與濕度不一樣,牛頭的白骨在旱季和雨季的外表顏色也會發(fā)生變化,雨季時牛頭表面會出現綠藻微生物,會有較豐富的色彩,有些甚至會長出青苔,使得牛頭樁更蒙上一層神秘色彩。
雨季翁丁幾乎天天下雨,有時整天籠罩在云霧繚繞中,這也給予許多牛頭邊的一些青苔菌菇類生長的環(huán)境,有時候我們拍攝一個主題,除了主角外,紅花也需綠葉襯托,因此,外在周邊有一些新鮮新奇的景物,都能烘托主題更加有故事性。
翁丁的牛頭樁,大都在寨門與村口大樹的路旁,要不就是掛在圍繞寨子的黃葛樹樹干兩三米的高度,手機拍攝高度也不是太大問題,只是能選擇的取景角度并不太多,通常都是由下往上的角度。
至于兩個牛頭以上的牛頭樁,除了上述的條件外,更需注重牛頭與牛頭之間的呼應與組合,彼此主副體間的比例與排列也是很講究的,尤其有三個牛頭群像的畫面構成更要注重相互之間的關聯。
有時候,采用手動調整白平衡,把色溫調成燈光片,一般在3400色溫度,這樣竹林便會呈現藍色調,這時候我也會在牛頭骨局部上補上LED的白色光,讓牛頭與背景分別處于兩種色溫的光源下,使用色溫的反差來表現牛頭樁在晨霧中的景象。
雨季里我會選擇雨天或有霧的氣候,尤其是濃濃的霧氣彌漫的氛圍,霧會淡化甚至摭掩許多雜亂的背景,也會強化環(huán)境神秘的氛圍。濃霧時牛頭上的青苔與蜘蛛網凝結成水珠狀,有一只牛頭的眼窩里的蜘蛛網因霧氣結成水珠,牛頭的眼神突然顯現出來。
雨季,黃葛樹的色溫偏高,色調偏冷調,大樹下很多時候都會呈藍色調,造成更加神秘的氛圍。大部分的手機的白平衡都是自動的,反而表現不出偏藍的色調,最好能在拍攝時手動調整色溫,這個比較容易控制環(huán)境色系,雖說后期也可調整,但手機修局部色溫的反差,需要較高的技巧。
(本期責任編輯: 馮倩 李晉)
「版權聲明」
"手機攝影一日一圖"刊載的所有攝影作品均屬作者本人所有??捎糜趥€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,以及其他非商業(yè)性或非盈利性用途,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(guī)定,不得侵犯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。除此以外,將刊載作品用于其他用途時,須征得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,并支付報酬。
? 分享生活美學 ?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:Mobile_Photography
推薦閱讀:遼寧熱線